近幾場現代戰爭表明,夜戰即首戰。對地空導彈部隊來講,夜戰已由輔助性作戰樣式上升為重要作戰樣式,爭奪制夜權成為作戰謀劃的關節點、敵我奪控的聚焦點。中部戰區空軍地空導彈兵某旅深入研究夜間作戰的新“招數”,科學謀劃戰役、戰術層面的制勝之策,并將理論成果納入夜訓實踐環節,通過不斷創新完善訓法體系,打造適應現代戰爭需要的夜間作戰能力。
爭奪戰場制夜權
3月7日,夜黑如墨,風冷如刀。原本一片靜謐的營區,被一陣急促的警鈴驟然打破。隨即,刺耳的防空警報拉響,中部戰區空軍地空導彈兵某旅地導營營長苑東茂果斷命令:“部隊一等!”全營官兵迅速穿上反光背心、戴上嵌有微光頭燈的迷彩作戰頭盔,沖向陣地,一場賦予強敵入侵背景的夜戰夜訓隨即展開。
戰斗一開始,指揮系統被“敵”干擾失效,指揮班子迅速采取反干擾措施,“對抗強敵,就要立足最復雜最困難的情況作準備”已成為大家的共識。通過復雜環境下的實戰課題演練,提升官兵遂行實戰任務本領!雷達裝備陣地正在組織“臨界狀態下的戰斗狀態轉換”,導彈陣地正在模擬“夜間導彈平板裝載”......微光頭燈、紫色手燈交相輝映,官兵們故意壓抑音量的口令聲、兵器車的發動機轟鳴聲、液壓系統的運作聲,在空闊清冷的夜空下交織碰撞,又迅速彌散。
地空導彈部隊夜間作戰是一個難訓課目。為了把“軟肋”練硬,該旅集中研究夜間戰法,嚴格對表新大綱制定夜訓計劃。“戰場上戰機稍縱即逝。戰斗力的生成鏈條同樣環環相扣,機不容失、失不再來。”該旅領導坦言,他們利用好這個窗口期抓緊摸索兵器極限性能規律,錘煉官兵未來夜戰場適應能力。
與強敵過招,勝負就在毫厘之間,基礎扎不扎實往往會成為關鍵。暗夜中操作兵器,必須靠平時千萬次訓練,形成肌肉記憶,才能于微光條件下精準操作,這是奪取制夜權的基礎。從該旅機關得知,他們去年8月才接換新裝備完畢,不到一個月即攜新裝參加“藍盾”演習,在戰斗中打基礎、在戰斗中練磨合,快速形成戰斗力。最終,該旅參賽的3個營,不僅勇奪冠軍,更在前四名中獨居其三。
“換裝訓練決不能像過去那樣四平八穩。新裝備形成戰斗力要快、骨干滾動補充后的能力生成也要快,才能保證面對強敵,隨時能戰、戰之必勝!”該旅政委孫軍說,開年以來,他們全面鋪開夜訓,還有一個重要考慮,就是趁新兵剛下連,通過“白+黑”式的強化訓練,打下扎實的制勝功底,同時盡量縮短骨干成才周期、盡快摸索裝備的極限性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