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<button id="bmsxt"></button>

        <dd id="bmsxt"><track id="bmsxt"></track></dd>

      2. 火箭軍某預備役特種裝備維修大隊練兵經歷
        2017-11-20 解放軍報

        近些年,在演訓場上能看到這樣一支“點染成萬千詭異艷麗色彩”的隊伍:你說他們是 “兵”吧,平時他們沒有自己的營房,團隊中有老有小、有男有女;你說他們是“民”吧,他們又常常在實戰化的演訓場上操槍弄炮,能讓那些“掉鏈子”的武器裝備起死回生,百發百中;你說他們是一群普通的勞動大眾吧,他們中間60%以上的人員具有中高級技術職稱,剩下不到40%的人員都是身懷絕技的“技術大拿”……

        他們是一群什么人?火箭軍官兵稱他們是“隱形的翅膀”,巧助導彈騰飛;老百姓說他們是來無影去無蹤的“影子部隊”,走南闖北立下戰功——他們就是召集了10多個省市、數十家軍工企業“技術精英”的火箭軍某預備役特種裝備維修大隊。

        備而能用

        陳毅元帥曾說過:淮海戰役的勝利,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。

        軍隊打勝仗,人民是靠山。時至今日,機械化和信息化程度比較高的我軍,或許再也用不著用小車來推,但現代化的武器裝備,一刻也離不開技術保障。特別是對火箭軍來說,就像魚兒離不開水一樣,更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—— “技術大咖”的全力保障。

        12年前,為了適應新形勢下我軍現代化建設的新要求,某預備役特種裝備維修大隊組建成立。“技術大咖”就像一把珍珠,散落在10多個省市的數十家軍工企業里?,F在“廟堂”有了,如何去招賢納士,把這些“技術大咖”召集起來,攥成一個備而能用的戰斗團隊?

        擺在大隊領導面前有兩份入隊申請書:一份是某企業項目經理李某,另一份是某企業計算機專業工程師王某。從加強軍地協作看,李某最合適;從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看,王某最合適。如何抉擇令大隊非常為難。但是,用“備而能用”的尺子量一量,也就是說,從實戰需要、裝備保障需求和保證專業對口率出發,這個抉擇就變得不難了。

        預備役大隊預編的人員,不是用來看的,是用來干事的。大隊要做到人員滿編率百分之百很容易,但做到專業百分之百對口和優良率百分之百則很不容易;“在編制需要上求準,在編組質量上求精,在編組方法上求活”,這句話說起來容易,但要變現極其艱難。曾幾何時,大隊一彪人馬奔波在祖國的大江南北,深入到科研院所和生產廠家一線,像大浪淘沙一樣,用“部隊所需”這個卡尺,一個個擇優選拔“技術大咖”。

        常常是,大隊看上的技術專家,人家還不一定想“被納編”。大隊領導只好用“辦公室找、上下班堵、家門口等”笨辦法,去感動對方、尋求支持……經過很多年的努力,預備役大隊納編和儲備了近千名“高、精、尖”專業技術專家和骨干,保證了預備役滿編率100%,專業對口率100%,完成任務優良率100%,確實做到每一位納編的“技術大拿”拉得出、用得上。

        預備役中校邢建豐,高級工程師;預備役少校廉英琦,高級工程師;預備役少校張志龍,主任設計師;預備役少校王炎,主任設計師;預備役少校施曉勇,主任設計師;預備役上尉郭法濤,主任設計師;預備役士兵原慧敏,“首席技能專家”;預備役士兵袁卓凡,高級技師……當我們看到預備役大隊這支陣容時,大隊所追求的三個“百分之百”目標,變得具體而鮮活,也使人相信,在他們的手中沒有拿不下的瓷器活。

        用而能戰

        在預備役大隊,隨便拉出一個人,都是人才,不是設計師,就是工程師,再不起眼也是一個高級技師。但是,他們上得了戰場嗎?

        說起來真不是一個笑話。在保障某次實彈發射任務中,一枚導彈點火后發出驚天動地的轟鳴聲,正在現場遂行技術保障的一位預備役技術專家,當場就被實戰的氛圍嚇得兩腿發軟,腦袋發懵,別說去應急處置進行技術保障了,自己反而成了被保護和保障的對象了。

        這件事嚇著了技術專家,更是驚醒了大隊的黨委一班人。誰也不是天生是個兵,誰也難做到第一次見到戰火硝煙就處驚不亂。由民到兵,不經過嚴格艱苦的訓練,不經過硝煙的洗禮,不在演兵場磨礪,很難破繭成蝶。為了把“技術大咖”鍛造成合格的戰士,該大隊創新訓練手段,摸索形成了一條具有特種裝備維修預備役大隊特色的軍事訓練路子——

        集中強化訓。大隊根據預備役力量駐地編組和跨區域抽編相結合的編組實際,將區域內編組人員較少、分布相對分散的預備役官兵集中到大隊營區或某一指定地點,集中強化進行基礎課目的訓練。練兵先練膽。開展戰斗精神專題授課輔導,成為集中訓練的必修課。大隊還因地制宜,組織預備役官兵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革命傳統教育,強化大家的國防意識、軍魂意識和時刻準備打仗的戰斗意識,把培育官兵的戰斗精神放在首位。

        駐廠重點訓。針對預編人員相對比較多且集中的預編單位,大隊充分利用所在單位人才、資料、裝備、器材等優勢,抽組教練員隊伍上門組織指導,重點對參訓預備役官兵開展戰場適應性訓練、心理測試、心理行為訓練、特情處置訓練和應急處置演練,提高抗壓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。

        結合任務訓。大隊特別注重與任務部隊開展聯合訓練,利用現役部隊進場駐訓、戰役演習、實彈發射等時機,按照“建制對應、保障對接、專業對口”的原則,采取混合編組、隨隊帶訓、跟崗跟訓的方式,組織預備役官兵與現役保障分隊開展掛鉤訓練,與保障對象開展聯合訓練,與動員要素開展合成訓練,與整體保障力量開展對接訓練,按照任務部隊設置的課目從難從嚴訓練演練,做到熟悉戰場環境、保障對象、崗位戰位,提高實戰訓練水平和實戰保障能力。

        訓和不訓就是不一樣。在一次應急演練中,81名預備役官兵從全國各地出發,千里奔襲某地集結,與6支常規導彈部隊對接。從任務下達、快速動員,到受領任務、奔赴戰位,前后用時比“國動委”規定時間縮短三分之一。截至今年國慶節,該大隊預備役官兵參訓率達到100%,訓練考核合格率100%,重大任務參與率在80%以上。

        戰而能勝

        一直以來,技術保障隊伍被視為部隊的“拐杖”。但是,“技術大咖”從來不把自己看成是“拐杖”,而是把自己看成是體系作戰中的重要一環,不僅要有舍我其誰的擔當,還要有關鍵時刻頂得上打得贏的絕活。

        從“拐杖”蝶變成“隱形的翅膀”,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,“技術大咖”也遭遇過“滑鐵盧”。在裝備搶修現場,一臺發射車出現故障,經過預備役官兵搶修,3小時后故障被成功排除。導彈戰車“起死回生”卻被裁判組亮了紅燈,被迫退出作戰行動。原因很簡單:超過規定時間,錯失了戰機。某科研院所高級工程師包軍感慨地說:“僅僅滿足平時能修好不行,還要做到戰時修得快,否則同樣打不了勝仗!”

        經過一次次戰火中的磨礪淬煉,“技術大咖”終于在實戰演練中,書寫了無愧于時代的“能打仗、打勝仗”實戰樣本:

        ——在一次重大發射任務中,臨近發射時檢測發現設備報警異常。留給處置時間只有2天,難度非常大。重點型號武器裝備總體主任設計師、預備役上尉郭法濤,接到通知立即冒雨乘車奔襲700公里至現場,連夜收集數據并深入分析,試驗驗證后,確認該故障對裝備不會造成不利影響。在部隊官兵一籌莫展、不知如何是好的重要關口,郭法濤果斷給出了可以繼續執行任務的結論。在這位技術專家的指導下,這次發射任務得以如期執行,并獲得圓滿成功。

        ——3年前,某型號導彈在執行高原訓練任務時,發生了一起技術故障,不知所措的部隊官兵立即向“技術大咖”發出求助信息。求助信息就是動員令。某科研院所高級工程師、預備役少校廉英琦得令立即組織技術團隊對問題進行分析、排查,并連夜拿出了處理方案。第二天上午又馬不停蹄地趕往高原,轉戰千里,僅用了不到48個小時,就順利排除故障??粗幻睹秾椇魢[而起,精確命中目標,部隊官兵由衷地伸出了大拇指,稱“技術大咖”是助力部隊打勝仗“隱形的翅膀”!

        ——在今年進行的一次實兵實彈演習中,某型號導彈總體主任設計師、預備役少校張志龍定崗在某導彈旅基本指揮所,擔負技術決策咨詢任務。在導彈臨發射前的最后一波次合練時,官兵們發現某架發射單元在操作過程中測控系統一組數據異常,不敢繼續操作下去。指揮所專家組了解情況后,都難以決斷。導彈能不能按時發射?著實讓整個指揮所犯了難。張志龍經過一番深思熟慮,力排眾議,提出此情況不影響發射程序,可以繼續操作。指揮所關鍵時刻聽從了這位技術專家的建議,果斷下達了發射的指令。最后,導彈成功發射并準確命中目標。

         
         
        網站首頁  |  關于我們  |  聯系我們  |  廣告服務  |  版權隱私  |  友情鏈接  |  站點導航